劉法營(左二)帶領記者在一線采訪。
前不久,來到德令哈市區的柏樹山新村。初到這里的人,會以為這里是“老板”們聚居的地方,絕不會想到這里的住戶幾年前還是在“土窩窩”里度日的貧困戶。
村委會工作人員把我們帶到一戶人家。約摸四十多歲的女主人抱著孩子,把大家讓到寬敞明亮、擺設“洋氣”的客廳里。放下孩子,倒茶、擺上剛炸不久的“油香”,然后打量著我說,她家住柯魯柯鎮希望村時我去采訪過,我隨后也想起她的名字叫白文華,那次采訪記憶深刻,她想給我們倒水,卻找不到像樣的茶杯,窘得直搓手。
白文華說,以前日子過得“不如人”,幾乎與親戚斷了“音氣兒”。眼下,光景好了,過年,便會開上車去串親戚,也常請親戚來做客。日子越來越好,“心氣兒”越來越順,這都是扶貧“扶”出來的。
駐站記者的情感、工作理應與腳下的土地、身邊的群眾深深融匯在一起,不斷朝著“四力”的方向奔去,“腳上沾的土”也自會多一些,源于內心的情感、行動的自覺也便與日俱增。